关于思政课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改革创新的若干思考

发布时间:2024-08-22 浏览次数:

关于思政课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改革创新的若干思考

——基于部分院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情况调研的分析

[摘要] 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应强调以满足学生成长期待作为思想价值引导切入点,以讲好理论概念作为重要前提,充分重视师生互动研讨型教学方式,克服“文件语言式”风格,掌握科学备课的基本方法,加强集体备课制度建设,发挥好课件辅助功能,改革“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等,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

[关键词] 思政课;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内涵式发展


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使之成为莘莘学子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是广大思政课教师的共同心愿,也是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核心要义。通过在教学一线与高校师生广泛密切地交流与研讨,笔者对思政课教学向改革创新要活力有了进一步思考。这里仅谈一些粗浅认识,以期引起业界同仁的关注和讨论,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不断走深走细走实。

一、思政课思想价值引导要以满足学生成长期待为切入点

习近平把思政课定位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和解决问题,是思政课教学的根本目标。但在思政课课堂上,学生还是常常会问学思政课到底有何用。这也不奇怪,如果我们只是讲国家社会要求,不联系学生成长发展期待,学生当然会提“有什么用”的问题。其实在战争年代,广大农民之所以和中国共产党血肉相连、命运与共,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共产党通过土地改革满足了他们最迫切的生存需要。亿万农民知道,中国共产党给他们土地,跟着中国共产党走就是捍卫自己的最大利益。这是革命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成功的基本条件。由此,我们主张思政课教学一定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发展需求,要从关心爱护他们的个人成长着眼,把国家社会要求和个人成长需求有机结合起来,让被教育者认识到不是老师要我这样做,而是我自己必须这样做。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取得好的实际效果。当下一些思政课课堂,学生学习热情低,效果不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讲课大而无当,脱离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和思想实际。思政课教学应该将满足学生成长期待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一旦打开学生“个人的前途命运是和祖国紧密相连的”这个思想闸门,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有了基础。从细微处着眼,循序渐进逐步提升,才能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功效。


二、理论概念由字面还原生活是讲好思政课的重要前提

习近平指出:“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2]给学生讲清楚理论概念,提高学生的思想理论觉悟,是思政课教学非常重要的任务。这里,要明确理论概念的意义。理论概念是对实际生活的高度凝练抽象和对事物本质的深刻揭示。比如数学上的1+1=2,这个概念是人类从观察1个人+1个人=2个人、1条鱼+1条鱼=2条鱼、1个苹果+1个苹果=2个苹果等无数生活事例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出来的。如果人们只是以一个一个具体的事例来认知事物和世界,就只能陷于就事论事的简单思维层面,而不能深入事物的本质,也就不能把握整个世界。反之,把认知提升到理论概念的高度,思维就达到了把握事物本质的认知水平。掌握理论思维的能力,是成为真正知识分子的根本标志,也是人们认识和把握真理的根本途径。思政课教学一定要重视对学生的理论概念思维的训练,这样学生才会从世界的本质和历史发展规律上认识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部分一线课堂上,教师对理论概念只是限于字面解释,说得枯燥无味,学生也听不明白,考试前死记硬背,考完全忘光。讲清楚理论概念成了思政课教学的一大难题。这里的关键是没有搞清楚理论概念的本质内涵。如前所述,理论概念是人们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在对实际生活中无数个事例观察总结的基础上凝练出来的,有着丰富的内涵。对一般人特别是青年学生来说,他们没有深入社会实际的历练和思考,仅仅从字面入手是理解不了其深刻内涵的。教师在给学生讲解理论概念时,一定不能停留在字面意思上,而是要将理论概念还原到生活中,也就是要从最底层的1个苹果+1个苹果的道理讲起。可能有的教师认为这太肤浅,可是要知道人的认识就是从肤浅走向深刻的,没有基础的东西就等于空中楼阁。老师们要自觉训练把理论逻辑思维贯穿于课堂教学的能力,使思政课教学既生动感人又思想深刻,这就是学生期望的“既有用又有趣”的境界。

三、把师生互动研讨型教学方式提升到重要地位

习近平指出:“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如果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照本宣科、应付差事,那‘到课率’、‘抬头率’势必大打折扣。”[1]我们调研的一些重点马院并不讳言一些思政课课堂存在“抬头率”低的问题,呼吁加强思政课互动教学。但是,不少教师还是没有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仍采用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式。怎么能促发老师们重视呢?笔者想起毛主席在抗日战争中把游击战提升到战略地位的思想。游击战在战争史上一直被视为辅助性的战术方式,相对于大部队的正规战而言是等而下之的次次要战法。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正是靠游击战为主体发展壮大起来的,这是毛主席根据中国国情和抗日战争的特点提出的极正确高明的战略思想。游击战的特点是战无定法,一切从实际出发,以胜利为导向。联系到思政课教学,就是要从实际出发,以教学效果为导向。思政课最大的实际在于,它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课程,而是引导学生价值思想方向的课程,没有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价值选择,是不可能实现既定教学目标的。正如习近平指出的:“让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离不开必要的灌输,但这不等于搞填鸭式的‘硬灌输’。要注重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1]可见,对于思政课来说,教学方式的选择有多么重要。当然,光意识到重要还不够,还要在细节上落到实处。比如,老师们要走下讲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面对面平等相处;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用学生听得懂的语言和学生交流;精心提炼学生感兴趣的议题与学生对话;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耐心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从而让他们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等等。人们常说,思政课教学是良心活。让我们秉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下决心作出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吧!我们坚信,这样的转变会带来一堂堂精彩纷呈的思政课,会让学生的掌声成为我们辛勤教学的标配和常态,也会让我们思政课教师获得最大的成就感!

四、克服“文件语言式”风格

习近平指出,“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3]我们必须重视这个问题。一些思政课课堂学生“抬头率”低,不是思政课内容不好,而是学生听不懂也不喜欢文件语言式的讲课,“文件式语言”阻隔了教师与学生的思想交流。把教材语言转化为讲课语言,是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习近平强调:“思政课教学是一项非常有创造性的工作……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1]“文件式语言”与“体验式语言”不仅是书面语和口头语的区别,在思政课教学上造成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讲课话语结构:是从概念到概念的文字转换还是从生活实践到理论概念的思维转换,是结论条条款款的罗列表述还是分析演绎理论概念的有机过程,是平铺直叙的陈述式讲课还是问题导向的讨论式讲课,是教师一言堂讲课还是师生互动式讲课。总之,“体验式语言”就是把讲课话语及其表达方式建立在学生能体验理解并能参与教学的基础上,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教师使用教材,不能机械地照本宣科,一定要在教材基础上作出自己的教学创新。

五、科学备课是思政课教师的基本功

俗语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能否深入充分备好课与课堂教学效果有密切的联系。我们在听课中见到一些现象:讲课内容与教材有较多出入,教学重点不突出,结构与层次不清晰,无问题讨论无案例分析……这些现象都是没有备好课的表现。怎样才能备好课?我们主张科学备课要做到“六备”。其一是备教材,教材就是“一课之本”,它规定了讲课的基本内容和原则,是教学的灵魂和方向。教师只有把教材弄通弄透并贯彻到讲稿中,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如果备教材不充分,就会出现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情况,教学就是失败的。其二是备学生,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理解和接受教材的内容及精神。因此,教师备课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思想认识、知识水平、专业特点、学习需求等,针对学生的这些具体情况确定教学思路和方法。这就是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其三是备问题,问题既是教学的指向也是教学的症结。教师要结合教材要求与学生需求,提炼教学问题,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教学。其四是备结构,结构即章、节、目,它体现教学的层次性、逻辑性和严整性。章是讲课的主题主线,节和目要紧紧围绕主题主线,同时又要使主题主线在教学上体现出分析的不同层次、侧面和子问题,使整个教学过程逐步深入、有条不紊、环环相扣,最终达到“水落石出”的效果。至于是否可以直接沿用教材结构授课,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认为,专题教学是一种比较好的处理方式,其优势在于能够在有限的课时内聚焦讲解重点问题,防止面面俱到、蜻蜓点水。其五是备材料,材料是建造教学大厦的基本元素。大厦是靠许许多多的砖瓦、钢筋、水泥、木料、玻璃等材料建筑而成的,同理,教学大厦也要有许许多多的事例、观点、分析等材料,对它们进行有机组合后才能讲授出一堂高质量的课。教学材料从哪里来?要靠教师大量地阅读书籍、论文,从知识的海洋中去汲取。不过要注意,阅读不能囫囵吞枣,要有批判的意识和眼光,才能淘炼出真金。其六是备分析,即在做好上述备课环节的基础上,一定要有深入细致的思考,特别是对重要理论概念应该怎样还原生活、怎样切入讲点、怎样进行师生互动讨论、怎样应对学生的各种质疑、怎样进行抽丝剥茧的阐释,要全盘统筹、科学研谋。要做到上述“六备”,教师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讲好思政课不容易,因为这个课要求高”,“只有不断备课、常讲常新才能取得较好教学效果”。[1]

六、高度重视并认真实施好集体备课制度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规定:“普遍实行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全面提升教研水平。遴选学科带头人担任各门课集体备课牵头人,学校领导干部要积极支持和主动参与。建立思政课教师‘手拉手’备课机制”。[4]集体备课对思政课非常有必要,其重要意义体现在:依靠众人的智慧,提高备课质量,防止单兵作战参差不齐;老教师带新教师,强化岗位培训,快速提升新教师的业务水平;保证教学内容权威正确,防止错误观点渗透课堂;使教学在所有平行班保持均衡和评价标准公平。

现在的问题是集体备课制度在一些学校没有能发挥其应有作用,甚至存在可有可无的状况。这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原因。从客观原因看,集体备课制度实施的具体做法没有明确,大家还在探索中。从主观原因看,多年的单兵作战在许多思政课教师中已习以为常,我们看到不少学校的马院很难组织和开展集体学习备课。我们在调研中发现,集体备课做得好的学校都制定了周详完备的备课制度。规定每章或每个专题都要进行一轮集体备课会。每轮集体备课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说课,由主讲人对教材本章内容进行解读,包括主题、内在逻辑、基本概念等,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并提出解析观点和讲解方法。主讲人还要提供讲课资料和案例,并制作参考课件。然后由教研室全体教师进行提问讨论和修改补充,形成教研室集体备课方案。在说课后一周时间内,教师们在教研室教学方案基础上各自备课,制作适合自己特点的课件。二是磨课,一般由新教师或年轻教师在集体备课会上模仿课堂教学开展实战演练,把课堂上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提早发现并在磨课中及时解决,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效果。实践证明,这套集体备课制度是行之有效、受到教师欢迎的。

建议有关部门把集体备课制度列入评价马院及教师工作的标准,大力度推动集体备课成为思政课教学制度。

七、正确理解和发挥好思政课课件的辅助功能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思政课课堂也普遍采取课件、慕课、短视频等多媒体信息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更加便捷、生动。但我们注意到,一些教师的课件上只是标题加图片,比起之前满黑板的板书显得简单多了,学生的注意力也有所弱化。有些学校的教务部门为防止教师照本宣科,也推行标题加图片的课件模式。我们认为这是对课件的涵义没有认识清楚,没有真正发挥好课件的辅助功能,进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应该怎样看待课件对教学的作用与功能呢?

其一,课件有电子黑板的功能。有课件以前,课堂教学主要靠黑板。黑板当然要写上标题和关键词,但更重要的是要在黑板上向学生展示理论的推导过程。如没有大量板书来推导,就靠标题和关键词,学生能听明白吗?现在教学技术虽然现代化了,但教学的基本规律并没有改变。帮助学生从学理讲解和推导过程中把握理论知识结构仍然是基本的教学手段。由此,课件上一定量的文字是必不可少的。其二,课件对教师讲课中的一些缺陷具有拾遗补缺的功能。对教师来说,讲课难免会有不全面的情况;对学生来说,听讲时间长了,也会走神。而精心准备的课件,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其三,课件对教师讲课有提示的功能。应该说,课件对促进教师讲课的连贯性和逻辑性是有意义的,有了课件的提示,教师讲课会更有信心和底气。其四,课件也便于学生课下复习。课件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教师讲稿的精华版,对学生复习巩固所学无疑是有帮助的。

教师要正确把握教学课件的涵义和要求,制作符合教学要求的有实际功效的课件。当然,也要正确使用课件,不能背对学生面朝屏幕念课件,变成另一种形式的照本宣科。

八、“形势与政策”课要改革教学内容,发挥特有功能

在一些学校,“形势与政策”课有虚化、形式化的倾向。针对这些倾向,我们提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注意三个“不是”:不是其他思政课内容的重复,不是《人民日报》《求是》等报刊文章的简单照搬,更不是脱离现实问题的学究化和形式化。“形势与政策”课要突出问题意识和针对性,其意义和价值体现在它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和对学生现实问题的释疑解惑上,是解决校园中影响政治稳定的苗头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应该高度关注社会和校园中的热点问题,并把这些问题作为教学和研究的内容,及时深入地开展课堂教学,形成良好的校园舆论氛围。

为此,建议“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做到四个“要”:要把正确回应社会现实舆情作为教学内容,要以学生的所思所需所惑为研教对象,要把研究吃透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作为教学依据,要收集跟踪社会和校园舆情作为教学资料。

其实,我们党在历史上是十分重视通过形势政策教育来引导和把控社会舆情的。20世纪20年代,我们党以反帝反军阀来号召和动员人民造成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高潮,之后三四十年代以抗日救亡、和平民主,50年代以社会主义建设,80年代以改革开放来引导社会舆情的潮流和方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为完成党的中心任务而团结奋斗。这方面的历史经验值得总结,可以为今天的“形势与政策”课提供有益启示。

九、思政课教师既要有“论文思维”,更要有“讲课思维”

我们调研不同类型学校的一线思政课课堂后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相对于一些重点高校,一些普通学校特别是专科学校,学生的“到课率”和“抬头率”反而要高。在和老师们的讨论中,不少人认为这是不同高校的评价机制造成的,重点高校对教师的科研要求高,老师们的精力都放在写论文上,而专科学校对教师的科研要求相对低,老师们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讲好课上。进一步深入思考为什么思政课的科研与教学形成“两张皮”,我们认为这是由教师的不同思维模式造成的,可以称之为“论文思维”和“讲课思维”。这两种不同思维各有特点:一方面,“论文思维”与“讲课思维”的着力点有“窄”与“宽”之别。论文聚焦的问题只有相对集中,研究才能深入下去,但思政课教学内容涉及方方面面,要宽泛得多。另一方面,两者的侧重点也不同。论文写作要遵守一定的学术规范,要求逻辑严密、表述严谨、具有学术价值;而讲课的重点在于理论结合实际,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对思政课教师来说,更应把课堂教学放在第一位。教师科研做得再好,如果讲课对学生没有吸引力,不能把教学内容深入学生的头脑中并使其接受认同,那么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作用就无从谈起。所以,一定要处理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教学是生命线,科研是支撑线,两者相辅相成,思政课教学质量提高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注释:

[1]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2] 张烁,鞠鹏.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 12-09(1).

[3] 杜尚泽.“‘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N].人民日报,2021-03-07(1).

[4]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EB/OL].

https://www.gov.cn/zhengce/2019-08/14/content_5421252.htm2019-08-14/

2024-05-14.



文章来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4年第6期

文章作者:路小可(北京外国语大学退休思政课教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政治经济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教学。)